隨著我國食品產業的迅猛發展,各類食品生產加工、經營企業越來越多,不法分子為了迎合消費者對食品外觀、口感、方便性、保存時間等方面的喜好和需求,置國家法律于不顧,摻雜摻假,非法添加或濫用食品添加劑等犯罪行為屢禁不止。單憑眼睛看、鼻子聞、手摸的傳統監管方式已經跟不上現代監管工作的需要。
而實驗室檢測也面臨著窘境。目前,國內大多數有資質的食品承檢機構出現食品檢驗人員少、檢驗場所面積不足等狀況,承擔當前大批量的國抽、省抽及國家食用農產品檢測任務困難重重,各地食品藥品監管部門只好投入大量抽檢經費,委托第三方食品檢測機構來完成。而食品安全快速檢測已漸漸浮出水面,成為一項新興的監管技術手段,并逐步被推上歷史的舞臺,受到食品監管部門的歡迎和應用。
那么,開展食品快速檢測的意義何在?筆者結合自身從事食品快檢工作多年的經驗歸納為三點:一是用在日常監督監測中,使實驗室監測不到的生產環境、加工條件以及流通環節不便于檢測的食品或食物得到有效監控,尤其是欠發達地區和廣大農村。可擴大食品安全監測范圍,加大發現問題食品的概率,將風險預警前移或將問題解決在萌芽之中;二是用在大型活動食品安全保障中,有利于預防群發性食物中毒的發生;三是用在應急事件處理上,可以快速篩查食物中毒可疑因子,防止其進一步擴散以及贏取搶救患者的最佳時間等。通過開展快速檢測為食品安全監管提供有效的技術支撐,提高監管的針對性和靶向性,提高監管的工作效率。
鑒于此,各地食品藥品監管部門紛紛引進快檢技術,成立快檢中心(室)、建立便民服務站、投入檢測經費、購入快檢設施設備,實施科學監管,效果顯而易見。而且,通過開展食品快速檢測大大提高了監測的覆蓋面,增加了樣品檢測的數量,大大縮短了檢測時間,減少了實驗室批檢所支出的大量經費。通過開展食品快速檢測及時發現問題,采取措施,從根本上消除假冒偽劣食品,多方位保障食品安全,讓不法分子無處遁形。
然而,便民服務站真正發揮其作用的并不多。部分便民服務站形同虛設,快檢設施設備成了擺設,無人維護;快檢人員文化程度、快檢能力、水平參差不齊,現有的檢驗人員大多是公益崗位或合同工,有檢驗資質的人員更是寥寥無幾;快檢工作職責分工不明確、多頭管理;基層上報的快檢數據往往是報喜不報優,近千批次的樣品所檢項目快檢結果全部合格。面對琳瑯滿目的快檢設備和大大小小的快檢廠家及如此混亂的管理局面,現有的快檢人員無不是“摸著石頭過河”,一步一步艱難地爬行。
快速檢測是中國國情的一種需要。中國近30多年來經濟快速發展,社會處于轉型時期,而且還會持續相當長的一段時期。我國國土之大、人口之多、食料范圍之廣,在世界上是少有的特例,中國在提高食品安全整體水平方面仍有很長的路要走,快速檢測將會在其中起到積極有效的作用,食品安全快速檢測工作亟須規范。
筆者認為,若能從國家層面出臺相關政策,建立從上到下的食品安全快速檢測機構,定崗定責,明確專職食品快檢人員,并給予食品快檢人員特殊行業相應的工資待遇,進一步規范食品快檢方法的使用和管理,使現有的快檢人員依法依規充分發揮其職能作用。那么,食品快速檢測工作將很快進入正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