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食品安全問題備受關注,食品檢測作為食品安全的保障性工作責任重大。然而,現階段食品檢測體系的不完善、檢測技術的不規范和不穩定、檢測技術與檢測需求的不匹配等問題,不僅對廣大消費者、食品生產廠家甚至整個食品市場造成了威脅,也給食品監管部門和食品檢測機構帶來巨大的壓力和挑戰。
“要從根本上解決食品安全問題,就必須對食品的生產、加工、流通和銷售等各個環節實施全程管理和監控。”近日,江南大學研發了一款便攜式食品快檢儀器,能夠實現即時、方便、準確地對食品進行分析檢測。
當前的食品檢測難以實現又快又準
近年來,國民食品消費能力的迅速增長以及對食品安全檢測技術重視程度的日益提高,我國食品安全檢測市場近年來呈爆發式增長,但現階段所應用的食品安全檢測技術能力和范圍有限,技術本身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國際上主流的8種微生物快檢的84個檢測產品幾乎沒有國產產品。
“實現檢測產品的國產替代刻不容緩!”2017年,江南大學食品學院孫秀蘭教授團隊的鮑琦前往食品檢測中心實習,每天6點便要奔赴大大小小市場企業。他發現,僅有的一臺大型精準分析儀器即使18小時滿負荷運作,也僅能檢測市場需求量的不到1/10。那時他便深切感受到食品檢測“快速”與“精準”的兩難問題,立志開發一款便攜式的、可用于現場快速檢測的產品。與此同時,隨著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在各行業的廣泛應用,實現食品的智慧監管更是大勢所趨。
食品快檢技術市場需求潛力巨大
據統計,在原料獲取、生產加工、流通等過程中易被農藥、真菌、重金屬等污染的全球食品污染量高達40%,因此造成食源性疾病的患病人數超10億人。目前,國內食品快檢市場規模已超500億元,可以看出,快檢產品在國內市場潛力巨大。
“現有檢測方法主要是以液質色譜為代表的大儀器法和以膠體金試紙為代表的快檢方法,存在大儀器法準而不快、快檢方法快而不準的問題。”鮑琦成立了衛食客團隊,根據抗原抗體的特異性結合,設計競爭免疫法,開發基于時間分辨熒光微球免疫層析的快速檢測試紙條,在實現快速檢測的同時使檢測精準度接近大型儀器的標準。為了實現實時檢測,還開發了配套的熒光定量儀,通過儀器校正可實現準確、靈敏、實時定量檢測。
產品操作簡單且支持現場即時操作,從樣品處理到結果檢出只需15 min。通過三項核心技術優化產品,使得產品檢測靈敏度提高15倍,準確度提高4倍;抗體利用率提高60%,穩定性高達99.73%,最終使得成本降低50%。除此以外,全設備的檢測結果可以實時上傳至云平臺,可以實現對不同地區不同時期所有用戶檢測結果實時追蹤,并及時反饋,助力國家智慧監管體系的建立。